行业观察:纺织行业三大税务风险要点


 

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大省亦集中在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在纺织业,棉纺织占据大半江山,支撑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在国家实施一系列税收政策鼓励支持纺织业发展的同时,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引发的刑事责任风险却悄然蔓延。本文将分析纺织行业虚开刑事风险的产生与应对,对棉纺企业提出建议。

 

风险一:增值税高征抵扣客观存在,引发虚开风险

纺织企业原材料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的70%左右,企业购进棉花等农产品用于生产服装(16%税率货物),若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其自产的棉花,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则以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2%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见《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18]32号))。相较一般工业企业进、销税率相同而言,纺织企业天然地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的现象,增加了企业整体税收负担。

增值税高征低扣下,小部分企业通过虚开手段以减轻税收负担,致使虚开风险爆发。由于现行政策对农产品收购发票采取了“事先申领、自开自抵、留存备查”的税收征管制度,税务机关在企业申领环节仅要求提供《税务登记证》副本、《营业执照》、《企业申请购买收购发票审批表》等一般材料,因此,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该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伪造购销合同、过磅单、农户身份信息、自产自销证明等材料,在取得虚假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后,或自行抵扣,或对外虚开牟利,严重影响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

而导致对农产品收购发票监管漏洞的原因在于:一是收购对象认定难,在收购业务中,一些纺织企业还是从大商贩处采购,为防止税务机关检查收购业务的真实性,企业还能相应的提供一些农业生产者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和出售棉花的时间、数量、价格等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要区分和查实农业生产者和非农业生产者费时费力;二是收购价格监控难,由于同一种农产品品质差别大,即便细微差别也大大影响价格,给企业虚抬高收购价格留下空间,税务机关难以全面监控。

 

风险二:账外销售、虚假申报偷逃企业所得税

由于一些纺织企业将生产的棉纱销往地方个体工商户,其不需要纺织企业开具发票,加之税务机关对部分地区、对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相对较松,这些纺织企业就采取体外循环的方法,购进原材料不入账、销售收入也不入账,而生产产品的人工费、水电费、折旧费等全部挤进成本,通过账外销售的方式,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虚假申报偷逃企业所得税。

 

风险三:农产品收购发票虚开波及出口退税

虚开查处的牵连作用对各行业的影响均十分巨大,就纺织行业而言,因产业链条绵长,发票的开受牵涉面较广,辅之以公安机关全链条式的查处模式,一旦链条中的收购企业被定性为虚开,风险则会向全链条传导,甚至影响产品出口与出口退税。

由于我国是纺织产品出口大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纺织生产大省的集中地,从事出口的企业不在少数,出口退税对这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出口企业被查出农产品收购发票虚开作假,不仅退税不能实现,甚至面临骗取出口退税的刑事责任风险。

 

把控税务风险,给纺织企业五点建议

纺织行业能够享受到农产品免税带来的税收优惠,但是在原材料收购业务中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需要谨慎,在金三系统大数据对比下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难以掩盖。

因此,企业一定要规范开票!第一,发票开具的内容必须真实、完整,票、款、物必须相符。第二,受票方虚为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单位。第三,开具的范围必须为《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列举的自产农产品。第四,收购发票开具价款为支付农业生产者的农产品实际收购价,不包括运费等。第五,不得违规跨省、跨市/区/县开具,不得携带空白发票跨地区使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纺织企业需要重视业务合规管理与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合理选择棉花采购对象,规范采购流程,避免虚开风险。

(作者:刘天永,北京华税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税务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QQ和个人微信号均为:977962,添加可互动交流。)